吴重庆教授作“焕发内生力量——‘隙地’乡村振兴的逻辑”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3-05-16 22:00:00 浏览量: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现面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全体学生开展“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
5月13日上午9时,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第四讲在木铎楼A215开讲,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开放时代》特约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乡村宗教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重庆教授为大家带来“焕发内生力量——‘隙地’乡村振兴的逻辑”主题讲座。
讲座伊始,吴重庆教授谈到了中国目前的人口问题,通过两个不同时期的中国地图引出“胡焕庸线”的概念,并结合国家统计局2022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说明了当前的人口流动动态: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乡村常住人口减少;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人口流动的方向还是“孔雀东南飞”,集中于“胡焕庸线”东南一侧。同时通过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变化,说明了一个新问题——东南半壁内部的严重不均衡。
吴教授从区域视角解释了乡村空心化是中国城市化浪潮席卷下的产物,空心化的实质是乡村的各种生产要素不可逆地流向城市。并关注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乡村空心化程度的区域差异。同时,吴教授指出在具体的区域认识中国农村,方可及时捕捉各区域农村发展新动态、新趋向。
吴教授指出在常住人口出现增长的农业县里,又大体可以分为省际结合部的“隙地”、东南沿海人地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二至四倍的“狭地”、西南民族地区的“边地”,简称“三地”。
其中,吴教授重点提到了“隙地”的县域城乡流动。“隙地”既位于不同地理单元的交界、不同政治势力范围的交界,也位于不同中心市场范围的交界。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呈现出的在2021年至2020年10年间其常住人口呈减少趋势,说明了大型城市对周边人口的虹吸效应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在一批远离大城市且往往在数省交界地带的县域,其常住人口却增加了。
为什么“隙地”到了现在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逸出大城市的虹吸?吴教授结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对外出打工的的大多数人来说,在现有条件下,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暂时还无法在大城市实现,返县返乡到成为比较可行的选择,在县城购房、租房就业并设法让子女入读县城学校,随时从县城返乡照顾老人,就业、育幼、养老三者兼顾。可以说,是“隙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放大了大城市的推力和家乡的拉力,这两股力量结合起来,助推“隙地”逸出大城市虹吸,实现常住人口增长。吴教授还指出,对全国范围内十年来常住人口增加的“隙地”县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从城市虹吸逸出的拐点及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思考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力量的途径。
最后,吴重庆教授对县域一二三产业如何融合发展与中国化城镇道路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阐明了如何给小农赋能,提出一条依靠乡村内生力量,与城镇化并行的乡村发展之路,令人耳目一新。
在为时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吴重庆教授展现了扎实深厚的理论学识,博得了全场热烈掌声,在场学生积极向吴教授提问,吴教授也耐心细致的进行了解答。
讲座最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