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伟老师作“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乡村产业及其社会基础”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3-05-22 23:00:00 浏览量: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现面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全体学生开展“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
5月20日9:00,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木铎楼A215开讲,由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伟老师为大家带来“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乡村产业及其社会基础”主题讲座。
付伟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版块:乡村产业的实践形态、乡村产业与城乡转型、乡村产业的内外因素、社会基础与历史维度。
首先,付老师结合自己的调研经历,着重介绍了包括乡村工业、乡村农业等产业形态在内的多元丰富的乡村产业体系。
付老师谈到,乡村工业是我国乡村产业的重要内容。乡村工业从乡村社会生发出来,长期与乡村保持紧密关系,这与西方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业迅速由农村集中到城市的情况有所不同。这背后也与我国特殊的社会基础和历史传统有关系:村民所普遍拥有的宅基地使得发展乡村工业的成本大幅降低;农户可以将家庭成员作为产业起步阶段的劳动力;农村社会稳定、信息传播快,一人办厂全村知道,可以通过互助合作来实现产业链的协作。付老师认为,中国的乡村工业一方面是发展速度特别快,同时在不断转型变化,例如在销售渠道上,从路边摊到专业市场,再到如今的电商与在线销售。但是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依托一定的社会基础,也因此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发展成本和风险快速壮大。
我国农业也在迅速转型,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成为农业的重要内容。但是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过程与传统粮食不同,有着以下三个特征:劳动密集型;高资本投入;高市场导向。但是农业经营由于季节性、分散性、延时性等特点,导致了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雇佣管理问题。在这类产业发展过程中,家庭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中国特色的家庭观念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乡村产业的内外因素,付老师以元古堆村的产业转型为例,分析得到推动产业升级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的改善、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经营风险的降低等。而在内部因素方面,付老师则以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的香菇种植为例,讲述了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三方协作过程,其中特别强调了家庭参与的重要性。
在呈现了乡村产业诸多实践形态的基础上,付老师对乡村产业做了概括性的小结,并强调了乡村产业的三个特点:多元丰富的产业业态、小型分散的生产主体、灵活多变的生产形式。由此,付老师介绍了自己围绕乡村产业进行的理论思考,指出城乡转型是思考我国乡村产业的重要背景。
接下来,付老师通过乡村产业与家庭、乡村的两个结合介绍了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的特征,以及乡村产业的化内生型发展和历史演变。在转型方向上,付老师则主要介绍了自下而上的产业发展动力、数字红利时代的乡村产业、乡村产业与县域发展、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等几个维度。
最后,付老师从城乡关系中的劳动力供给、家庭经营作为特殊的行动主体的韧性与作用、乡村产业的传统心态、乡村产业的经营与人情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乡村产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维度。
在总结环节,付老师对讲座内容作了简要总结,并强调经济生活是嵌入社会的,是具体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人这一要素。
在为时大约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付伟老师以扎实深厚的实践调研经历和生动有趣的演讲风格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博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讲座最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